中略導讀:作為改革中的國企,在“創新驅動”和“一帶一路”走出去戰略下,如何調整市場戰略思路,從全球化的視野出發,以客戶為本,以市場為本,形成“合作型全球創新”的新發展軌跡顯得尤為重要。美國通用電氣(General Electric,以下簡稱GE)創新的出發點始終著眼于對市場與客戶的深入了解,把客戶納入到創新過程之中,讓客戶參與企業創新,從而實現了產業的發展和全球業務增長,GE的創新路徑值得借鑒。
今天的商業世界變革速度越來越快,大多數行業實際上已經成為買方市場,客戶需求不一定是特定的產品或服務,而更可能是企業能否提供實現經濟效益的解決方案。因此,通用電氣(General Electric,以下簡稱GE)創新的出發點始終著眼于對市場與客戶的深入了解。
早在20世紀初,GE公司就開始了同中國的貿易,目前GE 所有業務部門都在中國開展業務。GE在中國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求變的過程,也在不斷探索和尋求新的模式與方法。15 年前,當時GE公司70%的銷售都在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,新興發展中國家份額相對較少,所以很多美國的基礎創新成果轉化成產品后就直接投入市場,那時GE的創新方式叫做源創新,在美國創新然后推向全球。大概在七八年前,整個新興市場迅速崛起,GE開始考慮如何將先進的技術平臺落地到新興發展中國家,針對當地的需求開發產品,于是有了反向創新模式,即以新興國家為創新起點,再反向推向全球。后來,在反向創新的基礎上,GE又產生了一個新的模式——協同創新。與反向創新的最大區別是,協同創新是把客戶納入到創新過程之中,讓客戶參與我們的創新。
在過去的幾年中,我們看到GE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,至少是GE中國團隊發生了變化:以前GE想的是賣什么產品,現在問的更多的是客戶想要什么?產品創新是不是能夠滿足客戶的需求?因為任何好的創新都必須以客戶為本,以市場為本,企業發展需要與客戶的增長緊密聯系在一起,只有客戶賺錢,企業才能賺錢。
由內而外驅動
從創新角度看,無論是源創新、反向創新,還是協同創新,GE創新本質上變的只是模式,創新驅動力不變:它是由外而內的,由市場和客戶需求驅動的。
以GE醫療業務為例,中國的醫療市場其實有兩個,一個是高端,一個是基層。對高端的醫院來講,它的需求跟美國和歐洲的大醫院沒有什么區別,就是最先進的技術。這些技術無論在美國、日本或者中國研發,都可以在全球各地使用。因此針對高端市場,我們可以使用源創新的方式。
但是,中國還有基層醫療市場,比如鄉鎮衛生院或者社區衛生院,它所承擔的職能以及需要的人才技能,與美國的情況差異巨大。對于基層醫療,GE的產品就采用了反向創新模式。比如,GE的超聲產品,中國原來只是接收者,但現在GE 全球的經濟型超聲研發中心就在中國,而且大概65% 到70%的超聲產品都在無錫研發、生產和制造,然后出口到全球。
此外,如果想要讓GE的產品既能體現最現代的技術,又能符合基層醫療的需求,足夠簡便易用,就必須要讓客戶參與創新。
針對中國基層醫療機構數字化升級,基層醫師軟實力和生產力亟待提升的迫切需求,2015 年4月GE發布了數字化X 射線影像系統iDR,該產品是GE在全球推行協同創新模式以來誕生的重要解決方案。iDR 的研發過程改變了傳統重研發輕互動的單向模式,使用“請進來”與“走出去”的方式將客戶、合作伙伴引入從概念設計、用戶體驗到產品評估的研發創新全流程。具體而言,iDR 的無創數字化升級、遠程診斷和多機共享等特點,都是客戶參與創新的成果。
GE 的產品創新周期一般較長,像飛機引擎可能需要10 年,重型燃機可能需要七八年、醫療設備可能是兩到三年。如何保證在這個過程當中,研發出來的產品,最后還能符合客戶的需求?這是對傳統研發和生產的一大挑戰,他們的應對方式是不斷探索創新模式,以確保可持續地創新,通過不斷的“試錯”來保持創新的活力。
可持續的投入
對GE來講,創新是一個體系,這個體系里有很多要素在不斷變化,但也有一些會保持不變。
首先,創新需要持續地投入。
不管是經濟環境好或差,或者處于怎樣的周期,這個原則是GE不變的。每年GE會把全球營業收入的7% 到8%投入研發,這些研發包括長期的基礎研發,可能要到10年以后才能突破,短期并沒有經濟效益。同時,還有一部分研發是對產品的創新。GE創新體系中很重要的一點,就是對創新本身長期不變的、可持續的投入,無論在集團層面,還是在每個業務部門,以及在不同的區域都是這樣。
其次,GE現在在中國搭建的是全決策型的經濟型產品研發中心。
什么叫全決策?就是這個經濟型全線產品研發中心在中國成立以后,所有決策都是在中國做,這樣在決策層面上就非常清晰,但產品和未來的商業化過程是面向全球市場的。
為了迅速提升本土人才能力,2014 年,GE在天津建了首個核磁共振工廠,這是中國作為全球卓越中心的一個很重要的本土化措施。對于人才的能力培養,GE采取了兩種方式,一個是送中國人才去美國有經驗的工廠、研發中心培訓。同時,GE也會派有經驗的國外專家到中國來工作,教會一批人。
再次,GE 會有前瞻性的人才計劃。
所謂的前瞻性計劃,就是每年都會做人才評估,但每年的人才評估,不僅是看今年的研究如何,展望明年該做什么,更多的是看5 年以后中國市場的發展,GE在中國應該怎么布局,這個布局需要多少人才,需要多少名工程師,以及需要什么樣類型的工程師?這些工程師,今天從哪兒去招聘?如何去培養他?這個路徑如何達到?因此,這個前瞻性的人才評估計劃,在人才培養和創新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。
不斷“求變”的文化
GE是一家體量很大的公司,需要確保不管在世界上哪一個國家,哪一個業務部門,大家都覺得這個公司是GE。所以,大企業的流程管理不能有太多的人為因素。但是,這樣的過程管理、流程管理也存在一些弊端,比如如何應對突發的情況,或者一些新興市場的情況,以及如何在流程管理中突破現有的技術和壁壘去實現創新。創新的關鍵是文化價值的驅使,求變的文化是GE文化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。這樣一個求變的文化,只要滲入到員工的DNA 當中,他就能夠看到問題并提出來,然后GE便可以對現有的體制和流程做一些系統的改變。所以,2014年GE 推的新價值觀叫GE信念,GE信念當中有很大的變化,其中有一句話就叫“闖未知,展佳績”(Deliver result in an uncertain world)。
具體來講,GE會運用一些管理實踐來幫助員工實現“求變”。比較經典的是“群策群力”(work-out)管理模式,work-out 模式起源于杰克·韋爾奇的時代。work-out 是什么概念?比如,我們發現一個問題,大家會集思廣益,并把所有不同職能部門的人鎖在一間房間里,大家就這個問題討論,當天不找出解決方案就不能離開,所以就叫work-out。其實,這種模式是鼓勵員工去發現工作當中的一些問題,并解決問題。
另外,GE還有一個模式叫做“精益創新”(fast work),是指快速立項,快速測試,快速獲得市場、客戶反饋,其實這也是GE 在全球試點的模式。fast work有點類似“風投”,比如項目組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,就報預算、立項,審核通過之后,下一個問題就是在未來3 個月你能夠拿出什么樣的結果。3 個月之后我們再來看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結果,但不保證還會有繼續的投資。這種fast work更適應于全新的市場,因為有很多的未知需要不斷去嘗試,如果一下給一年或者兩年的資金,對項目和企業本身來講風險是很大的,GE內部一直在不斷嘗試fast work 模式。
在GE創新體系中, 求變的文化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,它的體現方式有兩種,一是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,二是通過像work-out 和fast work 這些模式,在實踐當中去應用。
對于任何一個全球化公司,其地位和作用,既取決于雙方戰略需求的契合,也取決于從“市場換技術”到“合作型全球創新”的新發展軌跡。跨國公司只有通過客戶與市場驅動、持續投入以及不斷求變的原則指引,通過創新與各國企業展開更具戰略性的合作,才能更好地實現產業的發展和全球業務增長,從而實現雙贏。
文章來源:哈佛商業評論
本文地址:http://m.zddsgz.cn/newsview.asp?id=139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修改時間:2023-9-6 17:51:37